多国语言话风筝

     英语中的风筝Kite这个词,在古英语中是cyta。它来源于古日耳曼语的Kuze(猫头鹰)和古北欧语Kyta(菱形物);法语则称风筝为CeytVolant,意为“飞翔的鹿”;德语的风筝(Diache)与中国“龙”的意思相同;西班牙语风筝(cometa)是彗星的意思。它们与我国纸鸢一词同样,都是形容其形象的。许多国家也有本民族的习俗与风筝有关的民间传说。日本的风筝是从中国传人的,日本汉字“凧”(读塔科伊卡)意即风筝,源于中国的布制风筝“凤巾”。凧 zhēng, 风筝的意思。「巾」意为遇到风时能够飘的东西,是一个会意字。日本关东地区称风筝为“凤”的最多,近畿地区称“乌贼帜”,其他各地还有“天旗”、“摇纸”、“鹰”、“龙”等名称。日本平安时期的汉和词典《和各类聚抄》中,则称风筝为“纸老鸱”、“纸鸢”。16世纪的欧洲科学家贾姆巴蒂斯·德拉·波塔在《自

然魔力》一书中称风筝为“飞机”。在美国最早的飞行员喜欢用Kite“风筝”来称呼飞机。

    为了准确地证实上引的风筝多种名称,我们引用以下的史料:

    《墨子·鲁问篇》:“公输子削竹木为鹊。”

    《韩非子·外储说》:“墨子为木鸢,三年而成,飞一日而败。”

    《列子·汤问篇》:“墨翟之飞鸢,自谓能之极也。”

    《奉天录》卷三:“有东风形势甚便,遂作纸老鸱而致书焉。直

放上,高数百丈。”

    《新五代史·李业传》:“放纸鸢于宫中。”

    《通历》卷七:“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,系以长绳,……因西北风而放